科学研究
陈彩林:鲁迅与沈从文
来源:通识教育中心 发布时间:2016-06-28 12:32 点击量:
    6月24日晚,博雅大讲坛第84讲之“鲁迅与沈从文”在东校区博学1104举行,主讲人为文学与传媒学院陈彩林博士。
    讲座上,陈彩林主要谈到了六个层面,分别是:树立“文学国度”或“语言国度”的意识、判定一个人是否是名人、判断一部作品的优劣、进行创新性解读、观察“美”、培养“美”的情怀。
    在谈到树立“文学国度”或“语言国度”的意识时,陈彩林先从我们常见的生活现象切入,点出语言的重要性,当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实体国度,也生活在另一个文学国度或语言国度。他把现代影视剧的消费性和经典古诗的永恒性作对比,突显文学的重要性。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文学名家时,更是需要从其作品中入手,陈彩林说道:“如果这个人的作品上升到了艺术境界,让人读来有美的感受并能在其创造的语言国度里涤荡身心,那这个人就是名家。”陈彩林提到,鲁迅正是在他的文章中表现了他想要让中国人变得善美刚健的情感,所以他的文章才如此有力。
    “如何衡量文学作品优劣?”陈彩林说道:“重点在于,这部作品对社会的关切有多少。”陈彩林表示,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是先要弄明白,这个社会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他指出,沈从文在创作《边城》时,是沈从文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时候的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人生体验,对社会及人民的认识尤为深刻,因此,他才写出了最动人的《边城》。
    陈彩林选择了鲁迅的《在酒楼上》来进行创新性解读,他从文中未出场且已去世的阿顺开始解读,从吕纬甫和阿顺的感情中发现了鲁迅与他的表妹琴姑的缩影,这一段感情描写,或许是鲁迅对琴姑一生的歉意。从这一角度可见,创新性解读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文章中融入的作者的生命体验。
    在观察“美”中,陈彩林更多地引用了沈从文的作品,沈从文敏锐地注意到汉族人民的死气沉沉的现象,于是他转而关注到鲜活的少数民族,他们自由随性的民俗与沉闷的都市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美、风景美以及情感美。
    讲座最后,陈彩林说道:“之所以要培养“美”的情怀,是因为要创造好的作品就必须要有美好的内心世界来加持,把美好的事物融入作品中,有了美,才有感动。”